工期缩短一半 使用寿命延长 新技术铺就阳曲“绿色路”
发布日期:2025-08-26 07:22:00 阅读量:0
本报讯(记者 李杰华 通讯员 刘蓉)当科技遇上乡土,路面也能写“绿色答卷”。8月25日从阳曲县获悉,在阳曲县“博士小院”这座扎根黄土地的科研能量站,徐泉心博士带领的喜跃发博士团队,正通过“科技魔法”把路面变成“环保产物”。
据了解,徐泉心团队的“看家本领”,藏在几招“硬核操作”里。其一,沥青路面低碳养护薄层体系,为路面做“智能保养”。传统路面损坏后需大修,既费钱又耗能,团队则结合环保理念与预防性养护技术,在路面“未生病”时提前铺设薄层材料。这层“防护衣”性能出众——抗车辙性能直接提升25%,可有效避免重车碾压造成“坑洼脸”;施工能耗降低18%,工地烟尘大幅减少,路面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也显著下降。其二,生物基乳化增强剂,将玉米秸秆、废弃油脂等农家人眼中的“废料”,转化为沥青的“增效神器”。团队以可再生物质为原料,替代传统石油基乳化剂,不仅使乳化沥青的稳定性、黏附性大幅提升,还同步减少碳排放与污染。该技术投产后,吨钢耐材消耗降低15%,每年减少粉尘排放约800吨,体量相当于160辆家用车的装载量。
科技赋能下,新技术铺设的路面使用寿命显著延长。这类路面内部仿佛藏着纳米级“呼吸系统”,可自主调节温度应力,实现夏季不发软、冬季不开裂,使用寿命大幅提升。同时,施工无需“开膛破肚”,如同为路面做“微创手术”——直接在旧路面上作业,工期缩短一半,碳排放量再降30%。
徐泉心表示:“科研不能关起门来搞,能让阳曲县的路面更好走、天更蓝,才是真价值。”如今,该团队引进推广的20项新技术,已在阳曲落地409例。从县城主干道到乡村小路,不少路面都用上了这些“新配方”。在这些平整黝黑的路面之下,藏着的正是科研人用智慧写就的“绿色答卷”。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