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青年如何在AI浪潮中“锚定航向”
发布日期:2025-07-21 09:22:00 阅读量:0

7月16日上午,江苏苏州,2025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主题论坛,与会国内外青年代表在会场试用高科技产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如今,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大模型正在席卷全球各个行业,全方位渗透进人类的生产生活。
据统计,目前全球AI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并预计到2030年将成为全球经济贡献超过15.7万亿美元的新增长领域。
“AI已不再是一个未来化的概念,它正在重塑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AI的力量取决于其背后的价值观。”7月16日,在江苏苏州举办的2025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主题论坛上,中亚人工智能协会主席、上合组织前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正在构建一个能够赋能和包容的AI系统,还是任由AI造成分裂、取代岗位和形成垄断呢?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人感到焦虑,也有人看到机遇,而作为科技创新中流砥柱的青年,该如何与AI双向奔赴,真正让技术赋能人类福祉?
在这场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组委会主办,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江苏省青年联合会承办,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协办的论坛上,来自64个国家、7个国际组织的青年事务部长、青年组织负责人及各国青年领袖、青年项目骨干共约150人,围绕AI时代的人才培养、就业和产业变革等议题展开讨论。
帮助青年做好准备
“我们需要提升青年的AI素养,尤其是在教育和培训方面,来迎接AI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李昌徽在论坛致辞中提到,数字化时代,青年无法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满足未来劳工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更充分地采纳AI,去应对未来变革的世界”。
“在培育AI人才方面,我们的教育必须要量体裁衣,因为知识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南京大学副校长周志华介绍,3位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都是在不同程度上使用AI解决了化学领域的问题。
基于这种观察,周志华将AI人才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技术路径对AI技术本身进行颠覆性创新的人才,“这类人才的成长路径较长、时间较久,可能到年长时才取得一些突破”;另一类是使用AI给其他领域带来革新和改进的人才,“许多年轻人可能通过初创公司就能做到”。
周志华意识到,培育AI人才越早越好。2018年3月,南京大学就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从本科开始培养AI技术人才。如今,南大已经建立了从本科到研究生的一整套教育系统,既可以培养AI专才,又可以培养AI通识人才。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AI时代的数字鸿沟仍然存在。
“全球几乎三分之一的人还没有用上互联网和AI。”李昌徽认为,科技进步必须要造福所有人类,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数字变革的成果。
诺罗夫呼吁各国政府将资源投到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人工智能和数字素养的教育。在这场数字变革中,他认为,青年不仅需要参与其中,更应被给予信任,去塑造这场变革。
实际上,这样的场景正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呈现。
在西非,60%的人口在25岁以下。尽管还面临诸多挑战,自称是“AI热衷者”的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青年与体育发展中心主任弗朗西斯・库克・恩秋阿瓜尼介绍,西非国家的青年正在用AI推动数字变革。比如,在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等国家,年轻人把AI应用在学术领域、医疗预测、追踪疟疾等疾病方面,以及帮助农民追踪土壤、产量和天气等农业科技平台的项目上。
“中国有强大的孵化器帮助年轻创业者将想法转化为行动,而西非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主导项目和数字培训中心。”恩秋阿瓜尼建议,中国与西非可以合作共建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编程训练营等,让双方的青年汇聚一堂,“共同研发能够带来实际影响的技术”。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崔巍指出,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全球创新版图与发展逻辑,当代青年应秉持初心勇闯技术前沿破解民生难题,深化开放协作共建全球创新网络,积极投身全球治理,发出青年声音,贡献青年方案。
“青年要借助AI追求自己的热爱”
AI技术对全球产业的冲击,也常常引发其可能取代人类工作的担忧。多位参会嘉宾表示,AI在挑战传统就业生态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窗”,为青年创造更多潜在机遇。
在AI服务领域从业超过18年的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俞凯认为,将AI技术与细分垂类领域结合能创造出许多新的工作机会。俞凯向现场嘉宾展示了会场搭载的“AI吸顶麦克风”环境――讲话者无需手持麦克风,AI便能自动捕捉其声音并向全场扩声。
“AI已经与许多行业融合成更广的系统,而青年需要在这一系列新业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俞凯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AI领域的就业方向已经不再局限在算法等技术驱动的岗位,“AI+智能硬件”的商业化应用不仅在技术研发层面为青年带来机会,也在产品设计、品牌文化等综合商业运营体系上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
“AI确实可能会替代一些重复性高、低技能要求的工作,但青年也可以通过与AI的互动来提升自己的角色定位。”埃森哲董事总经理贝伦・舒尔茨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与其焦虑AI会在哪些方面取代自己,人们更应该关注人类与AI的结合如何帮助实现以往独立个体做不到的事情。
在舒尔茨看来,青年并不一定需要对AI技术本身抱有多大的热情,而是需要认识到如何能借助AI进一步帮自己追求已有的热爱。
“青年可以把AI和自己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产生许多新的创业机会。”周志华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提到,有年轻的创业者借助AI技术将用户提供的照片融入电影角色中,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青年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AI结合创造出的新产品,是我们这些‘老人’想象不出来的,也是青年利用AI创业的全新路径。”
东吴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张良卫关注到从互联网到AI时代变迁过程中创业环境的变化。他认为AI时代的创业门槛比互联网时代更高,因为“证伪的速度更快了”,项目融资更加谨慎。
张良卫建议,青年借助AI创业时,“最重要的是解决实实在在的需求,而不是模糊的方向”。他表示,想用AI赋能或改变某一个行业是很难的,“需要从用户痛点出发,真正用AI去解决实际问题,挖掘有价值的点”。
用青年的创造力驾驭AI
论坛现场,多位嘉宾和青年代表均提到了“创造力”是AI时代青年最重要的价值。
“青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我们的想法更新颖、更有创造力。”英国“DROP”社会企业创始人米亚达・埃尔蒂拉伊菲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AI更多是基于统计的算法工具,无法捕捉每个人独特且个性化的经历和感受。
来自波兰的亚历山德拉・莫妮卡・库利克是一名心理学家,主要从事青年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方面的工作。在与AI互动的过程中,她发现AI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心理健康顾问”,与算法相比,青年内心的“能量与创造力”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不应该只关注数字技能,还要注重培养沟通、共情等社会心理能力,因为这些内在思维模式能帮我们顺利度过数字化进程。”她说。
在帮助青年创业者提升数字技能的同时,保加利亚创新增长协会创始人、项目经理娜塔莉亚・卢科娃也十分注重培养青年与人交流沟通的“软技能”。她表示,这种“在多元文化下工作的方式和能力”是无法被工具替代的。
巴西数字银行及金融科技公司增长营销经理马修・派尔斯在面试过程中会特别关注“有好奇心的人”,因为“青年需要有充足的好奇心去探索和适应不断变化的AI时代”。
“我们作为人,优势就在于自己的创造力和直觉思维。”张良卫表示,只有培养驾驭AI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使用AI,因此要注重“提问的能力”。
“现在知识是非常容易获取的,因此我们更需要青年在一些岗位上发挥创造力。”在塞尔维亚工商会青年创业分会副主席、汽车零部件人工智能平台首席营销官米兰・格鲁伊奇看来,年轻人在与AI互动时提出的问题、使用的提示词,都是展现他们创造力的方式。
“青年的贡献,青年的创新和创造力是推动这一切进步的源泉。”亚欧基金副总干事张雷表示,站在科技变革的“十字路口”,青年需要肩负起重大的责任,确保AI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公平地造福人类,共享共同的价值观。
如今,面对AI带来的技术浪潮,全球青年正在发挥自己独特的创造力“锚定”自己的位置。正如诺罗夫所说:“AI可能会决定未来使用的工具,但是只有青年才能决定其发展方向。”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Zu 记者 国新冠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1日 T3版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