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化”字当成为推动进步的“加速器”,而非制造对立的“凶器”

发布日期:2025-08-17 03:00:00     阅读量:0

近日,“网红化”因张靓颖演唱会争议再成热词。2025年7月5日,她在深圳演唱《九万字》时,以欧美风造型与热舞亮相,与过往知性形象形成反差,被部分网友贴上“网红化”标签;7月8日她回应称风格早有延续,且“网红”不该是贬义词。

这场争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网红化”这种“建构与批判并存”的“化”字构词法,其中的批判性力量正在被空前激活。

汉语中“化”本是独立动词,意为“变化、转化”,如《周易》“化而裁之谓之变”。近代受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ize”之类构词法的影响,“化”逐渐虚化为后缀,用于表示“某种性质、状态或过程的形成”,如“西化”“工业化”“科学化”等都是当时的热词。“化”字构词法,本身也是汉语“欧化”的一个例证。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化”字构词法不再只是学术文献里的冷静表述,而成了网络场域中刺破表象的利器。这一变化,既源于传媒生态的深刻变革,更表达了社会对“理性监督”的迫切需求。

从“资本化”揭露行业对利益的过度追逐,到“饭圈化”戳破粉丝群体的非理性狂欢,再到“网红化”直指专业价值向流量妥协的隐忧,“化”字构词法以强有力的批判性,将模糊的问题具象化,把潜藏的风险显性化,警示我们可能存在的社会失序、行业失范、个体失格的趋势。

传播提速、参与变易,增强了“化”字构词法的批判力。“化”字构词的批判性之所以在传媒变革中愈发锋利,本质是新媒体重构了“表达-传播-反馈”的链条,让它从“书面语的隐性监督”变为“大众传播的显性批判”。

传播速度与广度的革命,让“化”字词成为即时性批判工具。在报纸、期刊主导的时代,“资本化”“官僚化”等词多出现于学术文章或评论专栏,传播范围有限且周期较长,而新媒体的“秒级传播”改变了这一点。张靓颖被批“网红化”的争议从演唱会现场流出,到登上热搜仅用3小时;“饭圈化”从粉丝群体内部讨论,到成为全社会批判的现象,靠的是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创作与自媒体的集中发声。这种即时性,让“化”字词能第一时间锚定问题。当某明星团队控评被曝光,“饭圈化”会在24小时内成为网友共识性批判词汇。当某直播为流量装疯卖傻,“低俗化”会迅速成为平台整改的参照标签。传播效率的提升,让“化”字构词法的批判性从“事后反思”变成“即时预警”。

互动性与参与感的强化,让“化”字词凝聚为大众共识。低门槛的自媒体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批判者”,而“化”字构词法的概括性恰好适配大众表达需求。不必长篇大论,用“网红化”就能浓缩“专业向流量妥协”的复杂判断;无需铺陈案例,说“功利化”就能唤起对“唯流量论”的集体反感。这种“低成本表达”在评论区、弹幕、社交分享中被反复使用,快速形成共识。当某教培机构招生用“剧本”制造焦虑时,网友用“商业化”批判其背离教育本质;当某历史博主为流量歪曲史实,“娱乐化”会成为跨平台的批评关键词。互动传播让“化”字词从“精英话语”下沉为“大众工具”,批判性也因集体参与而更具穿透力。

跨媒体叙事的融合,让“化”字词的批判形成“多维共振”。融媒体的“文字+视频+音频”跨平台传播,放大了“化”字词的警示效果。近日三大平台低价恶性竞争,财经新闻用“内卷化”剖析行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竞争的制度根源,短视频用“异化”制作科普内容解析市场规律如何被破坏,播客用“短视化”探讨企业只重短期市场份额、忽视长期发展的经营心态。不同媒介形态围绕同一现象的“化”字词展开解读,让批判从“散点吐槽”变为“系统反思”,从“单一视角”升级为“多维透视”,更能触及问题本质。

批判力增强的价值在于从发现问题到推动改变。“化”字构词批判性的增强,并不是“语言暴力”的泛滥,而是新媒体时代社会自我净化能力的升级。它像一台更敏感的“社会CT”,能更早捕捉风险,也像一把更趁手的“手术刀”,能更精准剖开病灶。

对社会而言,它是“及时纠错”的预警系统。当“逆全球化”在跨境电商、国际贸易报道中被高频讨论,实质是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警惕;当“数据滥用化”成为科技报道的批判热词,背后是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集体关注。这些“化”字词的传播,能推动监管介入,比如“饭圈化”的批判促使相关部门推出“清朗行动”,“内卷化”的讨论推动管理部门出台“反内卷”新规。

对行业而言,它是“边界校准”的参照坐标。传媒行业用“娱乐化”警惕“新闻失真”,教育行业用“商业化”守住“育人初心”,艺术行业用“流量化”提醒“作品为本”。这些批判性词汇像“边界线”,让行业在变革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当影视行业过度依赖“流量明星”,“资本化”的批判会倒逼创作者回归剧本打磨;当自媒体为涨粉制造对立,“情绪化”的反思会推动内容向理性表达转型。

对个体而言,它是“价值锚定”的认知工具。普通人在信息洪流中辨别方向时,“化”字词的批判性能提供判断依据。看到“网红化”的讨论,会反思“流量与专业哪个更重要”;听到“短视化”的提醒,会思考“短期收益与长期价值如何平衡”。这种认知引导,让个体在选择时更清醒。教师拒绝为“涨粉”在课堂讲段子,是对“娱乐化”的主动规避;医生坚持严谨科普而非“标题党”,是对“网红化”的自觉警惕。

用好“批判利器”是传媒与个体的理性选择。“化”字构词的批判性力量虽强,却也需警惕“双刃剑”效应。若被滥用为标签化工具,可能异化为话语暴力(如用“网红化”否定所有创新尝试);若沦为情绪宣泄,会失去建设性(如用“资本化”攻击所有商业行为)。传媒与个体需把握“批判的尺度”,让其成为推动进步的“加速器”而非制造对立的“凶器”。

用好这把“批判利器”,既敢于用“化”字词刺破虚伪,也善于用理性避免极端,方能让每一次批判都成为进步的台阶。毕竟,真正的社会进步,从来都始于清醒的反思,成于建设性的批判。

•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黄德初

责编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