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数字丝路发展论坛丨泉州,让世界触屏可及
发布日期:2025-07-23 10:52:00 阅读量:0


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让地理尺度的距离逐渐消弭,使国际传播的速度进入“秒级响应、全球覆盖”。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向来不缺成为国际“信息中转站、传播站”的经验。宋元时期,泉州以“东方第一大港”的世界枢纽地位,成为商贸信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与窗口,巴黎、伦敦、威尼斯等城市谈论着泉州的丝绸、茶叶与瓷器。当下的数字时代,来自泉州的信息频频成为全球社交网络的热点,簪花围、非遗技艺、世遗风采等成为通行于网络世界的“信息硬通货”。
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并将“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作为重要战略部署。从中传递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数字化为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率和增强话语权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再次站在走向世界的起点,泉州担起做好国际传播的新使命,以国际视角解码文化、以网络思维重构叙事、以数字技术破圈传播,向世界传播泉州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黄伟毅
借数字之“网” 被世界“看见”
从带着历史余韵的“故纸堆”到涌动数字潮流的“新平台”,泉州始终是国外关注的焦点之一。
“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马可·波罗游记》笔下描绘的光明之城泉州,吸引了万国客商云集于此,实现文化、商贸的世界级交流。而今,在众多国外知名博主的社交网络上,泉州被赞誉为“这是我们最喜欢的中国城市之一”,其承载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与城市生态,令国际友人“云端向往”。

“西班牙幸福夫妇”Warner和Ale在YouTube分享泉州之旅
“西班牙幸福夫妇”Warner和Ale,在游历大半个中国后,毫不掩饰对泉州的喜爱,自发在YouTube分享泉州之旅的视频:洛阳桥承载的古代匠人智慧、德化“中国白”在现代的创新演绎、闽南古厝“出砖入石”的独特建筑符号以及烟火气息十足的古街小巷……以此为窗口,泉州的多元文化魅力令外国网友神往不已,纷纷留言“喜欢这种有生活气息的古老城市,已将泉州列入旅行清单”。

7月18日,“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盛大开幕。(郑智得 摄)
受制于现实地理距离的存在,要让国外网友对一座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城市产生兴趣,需要找准信息的传播“爆点”。泉州,就很善于运用互联网的数字传播逻辑,将自身的文化底蕴转化为网络热点。今年5月,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中国日报网联合发布的《2024—2025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中,泉州的《“簪花围”带火蟳埔村 文旅融合开创讲好中国故事新范式》入选先进典型案例。“近年来,‘蟳埔女簪花围’短视频的平台播放量达到了150亿次。”主办方在案例简介中,精准地指出泉州文化“出圈”的关键。如今,泉州街头不时可见头戴“簪花围”的国际游客,更是“数字传播到现实引流”效果的具现化。

媒体采风团体验簪花和娘惹服饰(陈小阳 摄)
一城长红,蜚声寰宇。随着泉州城市形象的持续出圈、文旅经济的蓬勃发展,泉州的各类信息也被自发传播。除了国外博主、网友积极推介泉州外,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中国驻外大使馆等官方海外社交平台账号也主动转发泉州相关内容,为泉州点赞、代言。6月,《外籍人员在泉服务手册》发布仪式暨世遗泉州入境游便利化体验活动,得到外交部发言人转发;更早的2月,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转发“六国总领事参观晋江经验馆”“六国总领事共同出席2025泉·澎‘乞龟’祈福民俗文化活动”等相关视频,罕见地在海外社交平台为泉州“三连赞”。
以数字之“网”,跨越地理鸿沟,泉州正加速被世界“看见”。

泉州发布《外籍人员在泉服务手册》(王柏峰 摄)
于信息之“海” 传泉州“声音”
数字时代的一大特征,在于其庞大交汇的信息流。放大到全球尺度,更是云集各国各地的海量信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考验着泉州的智慧与创新。
泉州,抓住了数字传播的关键所在——内容与讲述者。传统模式下的国际传播,主要依托纸媒、电视台、网站等渠道,内容多为对城市的介绍、成果的展示。这一模式,在现今不免有生硬之感,难以有效触及受众。近年来,泉州主动推动传播主体与内容的变革,即让国际友人成为见证者、讲述者,以其真实、生动的所感所闻,向其家乡乃至更广的传播尺度中讲述泉州的故事。一言以蔽之,国际讲述者最懂所在国别的传播逻辑、内容偏好、叙事风格,真实地展现所见所闻,从而实现最好的传播效果。
7月21日,前来参加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的各国网络内容创作者们,深入泉州各地进行实地采风,聚焦数字经济脉搏、传统文化精髓、城市人文底蕴等方向,用视频、图文等形式在国际社交网络讲述“泉州数字新声”。如越南博主阮氏清清以其走进361°的5G智能制造基地的亲身体验,向粉丝解说泉州一件服装所蕴藏的“黑科技”;马来西亚博主郭懳恩用“这样的形式更能让年轻人喜欢和传承,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来说也非常有吸引力”,点评融合情景剧《侨批往事》的创新叙事与文化内核。

媒体采风团观看《侨批往事》
这种“由国外视角讲述泉州故事”的做法,已成常态。去年12月,来泉参加第十二届全球视频媒体论坛及相关调研活动的国际媒体代表,从古城小巷感知城市活力、从历史遗存品读人文底蕴、从企业车间见证新质生产后,自发成为泉州的“推介官”“传播者”,激活全媒体传播渠道、平台优势,将泉州的“千面体验”在世界维度进行深度传播。彼时,几内亚观点网报社主编、记者西雷·巴尔德动情地表示,“我相信这座被马可·波罗描述为‘光明之城’的城市,有很多要说要写的东西……作为媒体人,我们的责任就是把在泉州所见所闻,带回去讲给其他人听,让文化交流继续涌动。”

第十二届全球视频媒体论坛在泉州举行(陈晓东 摄)
从实际传播成效看,这一做法带来的国际传播力令人惊叹。论坛期间,CGTN新媒体部第一时间上线“全球视频媒体论坛”专题页后,立即被“谷歌搜索”及“谷歌新闻”平台收录。对核心关键字“2024全球视频媒体论坛”进行搜索后,该专题页居谷歌“全部搜索内容”结果列表第一位、“网页结果”推荐第一位,专题页核心报道居“焦点新闻”推荐第一位、“谷歌新闻推荐列表”第一位,在“谷歌新闻”平台进行搜索,也登上新闻推荐列表第一位。
以数字之“变” 寻传播“新径”
数字之变,投射到国际传播领域,具象为以数字技术重塑传播介质、重构传播规则、重建文化解码体系,实现对国际传播模式的创新颠覆。
有学者认为,数字赋能下的国际传播新模式,可突破传统单向传播的局限性,形成技术标准驱动、用户共创参与、虚实空间融合的立体传播格局。最直观的表现在于数字技术的覆盖,让更多国家被纳入全球传播网络中,一座城市的声音能被更广泛的受众所听到。因此,如何拓宽国际话语的覆盖范围、内容塑造,成为做强传播的关键,也是泉州当前着力布局和思考的方向。
拓展国际传播圈层——泉州正加快国际数字传播网络的拓圈建设,让来自泉州的声音响彻全球。泉州于去年9月举办“通远一号”泉州国际传播季启动仪式,宣布设立奖金达百万级的“通远奖”,聚焦优秀国际传播项目、优秀新闻传播作品两大类别,面向全球征集宣传泉州城市品牌的经典案例和体现泉州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社会热点或发展成就、经验启示的新闻作品,让世界更加了解泉州、推介泉州、喜爱泉州。从X、Facebook、YouTube、Ins等海外社交平台来看,泉州城市品牌、文化文旅、美食国潮等能见度、互动量正在不断攀升。

第十二届全球视频媒体论坛上,“通远一号”泉州国际传播季发布。(陈晓东 摄)
增强海外传播力量——泉州深知,仅靠一城的声量,难以在国际传播维度上持续传递泉州的内容、声音。特别是数字时代的传播规律呈现出高互动性、高内容性的特点,更需要一批熟悉海外受众喜好、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且扎根海外的传播力量。这两年,一批在泉留学生成为“海丝泉州城市推荐官”,为泉州开展国际传播注入新生力量。此外,在推介城市文旅方面,泉州针对数字时代的传播特点,探索邀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行博主担任“海丝泉州”国际旅游推荐官,以国际语境、网络逻辑开展精准营销。“知行泉州 读懂中国”2025年国际学子海丝游学季,将面向全球高校征集20名优秀学子,在深度体验泉州的同时,向外推介泉州的城市魅力。征集要求中就明确提出,参与者需在Facebook、X、Ins、YouTube、TikTok或抖音、小红书、B站、微博等境内外主流平台拥有活跃账号及一定粉丝基础,并具备敏锐的新媒体热点捕捉力。
构筑数字传播场景——在技术层面,数字技术带来的变革正孕育出新的传播场景、互动方式。如AI技术的赋能下,可实现双语自动翻译、AI新闻解说等,实现更快速、更丰富的内容传递与更直接的互动交流。近期在数字丝路发展论坛的预热环节,泉州就以AI技术再现了“海丝”盛景,以贴近互联网受众偏好的宣传方式,推介泉州蕴藏的海丝文化与商贸盛景。如今,AI技术已在泉州逐步应用于文旅宣传、新闻播报等场景,并取得良好的成效与反响。相信随着泉州对数字技术运用的深化,国际传播将乘上“数字之翼”,以更现代、鲜活的方式,架构与世界对话的新桥梁。
数字之变,重塑万物;远航世界,再铸荣光。当泉州又一次站在航向世界的数字“码头”,历史上“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古港盛景与当下“向海而行、向海而兴”的城市姿态,实现跨时空的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兼具海丝精神、创新基因与国际视野的泉州,将把人文内核、世遗底蕴、产业活力、创新势能等浓缩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城市故事”,成为数字时代的“硬通货”,在这条数字丝路上再现“梯航万国”的传播与交流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