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热舞下的机器人行业:爆发拐点还是泡沫轮回?
发布日期:2025-07-14 19:03:00 阅读量:0
(文/陈济深 编辑/张广凯)
当前,中国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武纪大爆发”。
上周,中国移动抛出1.24亿元的机器人采购大单,智元和宇树双双中标。这无疑给两家明星公司的上市传闻又添了一把火。
此前,宇树机器人刚刚完成了由科技巨头和国家队资本共同领投的C轮融资,投前估值已突破100亿元人民币大关。与此同时,由“天才少年”彭志辉(稚晖君)创办的智元机器人也已开始进行上市筹划,并于近期收购了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除了明星机器人公司外,机器人行业今年以来融资事件层出不穷。
IT桔子数据显示,截止5月底,今年以来国内市场人形机器人领域共有59起投资事件发生,规模达数十亿元。甚至一度表示退出人形机器人投资赛道的金沙江创投朱啸虎,也在5月投了一家非人形的水下机器人公司世航智能。
在机器人融资市场火热的同时,也有市场人士发现机器人目前在应用层面,尤其是工业化应用层面似乎乏善可陈。大部分人机器人目前依然被用来作为展览,讲解和院校科研用途,而无论是机器人马拉松,机器人足球赛,机器人格斗似乎在企业炫技之余又有些噱头的意思。
以中国移动为例,过往其公开展示的机器人应用场景,主要仍以营业厅的客服机器人为主。但是这类用途更多依靠的是机器人搭载的语言模型能力,相当于一具有人形身体的Chatbot,而非具身智能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
当然,无论是财大气粗、不考虑财务回报的采购方,还是争先恐后入场的投资机构,都为中国具身智能产业链的规模化提供了绝佳机遇。
然而也要看到,目前拿到大单的企业多集中在机器人“本体”领域,有相关企业曾对观察者网直言,从“本体”到“大脑”的技术跨度较大,这类企业会倾向于等待成熟的开源“大脑”方案。可是一旦“大脑”技术成熟,“本体”企业是否会陷入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
资本狂潮:机器人赛道为何成为‘引力奇点’?
202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文件的出台可以说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地方政府的行动则更为具体和激进。北京市出台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16条措施”堪称典范,不仅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机器人产业基金,还对企业牵头承担的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深圳同样不甘落后,宣布将设立百亿级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此外,广州、合肥等城市也纷纷出台了包括研发补贴、免费办公场所、人才引进支持在内的全方位扶持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17日,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作为90后企业家的王兴兴坐在企业家代表的第一排并发言,身旁则是曾毓群、马云、任正非、王传福、雷军、马化腾等商业大佬。
除了政策层面,2025年春晚,张艺谋导演邀请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H1参与春晚节目《秧BOT》的表演。当晚,《秧BOT》节目一经播出,立刻引发了全国观众的热议,也引爆了机器人赛道的关注和投资热潮。机器人赛道,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正成为资本的“引力奇点”。
其中以宇树和智元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其估值飙升速度和融资能力,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资本极度充裕、预期被无限放大的市场图景。
宇树科技的估值轨迹堪称典范。在2024年中的B轮和B+轮之间,其估值约为35亿元人民币。到了2024年底至2025年初B轮融资,公司已完成近10亿元融资,由美团、金石投资领投,老股东纷纷跟投且额度需要争抢,市场共识已然形成。
进入始于去年9月的C轮融资时,其投后估值达到80亿元。而随着其产品,特别是G1人形机器人的发布,市场热度急剧升温,最新一轮C轮融资交割后,其投前估值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从B轮到C轮,宇树估值半年暴涨185%,而2023年同类企业平均融资周期长达14个月 ——资本抢筹速度已远超行业历史水平。即便如此,一位早期投资人仍向观察者网表示,“宇树的估值,我觉得还是保守了”。更有传闻称,公司估值一度接近200亿元。
由前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创立的智元机器人的融资速度同样令人瞩目。自2023年2月成立以来,公司在一年内完成了从天使轮到A+++轮的多轮融资,吸引了包括高瓴、奇绩创坛、比亚迪在内的顶级投资方。
2025年3月,腾讯领投其新一轮融资,京东旗下子公司随后也加入股东行列。据报道,智元机器人正以高达150亿元的估值接洽新一轮融资,这使其成为中国估值最高的具身智能企业之一。
除了这些明星企业,机器人行业的创业潮也是方兴未艾。
具身科技于5月底宣布,公司已经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并计划于年底发布搭载自主研发情感认知系统的机器人。
同期,鹿明机器人也宣布完成了“天使++”轮融资。据了解,该公司在半年内完成三轮融资,而除了融资节奏令人侧目外,其投资方阵容也包含了英诺天使基金、复星锐正等知名机构。
鹿明机器人成立于2024年,主要产品为人形机器人及机器人关节、视触觉模组等核心零部件。公司负责人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US系列采用双足设计,已投入量产前准备,计划在2025年实现量产。
北京加速进化也已完成由深创投集团领投的A轮融资,据悉,这笔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迭代升级和规模化量产交付。
朱啸虎杀回机器人赛道和一度遇到资金困难的达阀机器人“换皮重生”,更是证明了这个行业的热度和潜力。
尽管朱啸虎在今年一季度公开表示“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领域”,但是在今年二季度,金沙江创投依然投资了AI情感陪伴硬件公司Robopoet珞博智能和水下通用机器人世航智能。
而曾经的明星机器人企业达阀机器人,更是在今年一季度资金暴雷的情况下在香港“卷土重来”。
近期由香港上市公司国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达闼机器人合资成立的港仔机器人有限公司,首次对外展示了公司成立后的多款新品机器人成果。据悉,公司聚焦智慧物管、健康医养及教育领域,计划三年内部署多类商业化机器人。
而翻看这些融资事件的投资方,可以发现它们并非都是传统的财务投资者。
投资方阵营中既有腾讯、阿里巴巴、蚂蚁集团、美团、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和科技巨头,也有吉利、比亚迪、立讯精密等深耕制造业的产业资本,更有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这类代表国家战略方向的“国家队”。这种“全明星”阵容的投资组合表明,资本的涌入是科技巨头对未来入口的战略布局、产业资本对供应链协同的深度绑定,以及国家资本对关键赛道掌控力的多重意志叠加。
技术突破 VS 历史困局:这次商业化拐点真的来了?
酷炫的人形机器人其实并非近两年来来冒出的新产品,无论是曾经和奥巴马踢足球的日本机器人ASIMO,还是曾经在2013被谷歌30亿美元高价收购的波士顿动力,都曾经名噪一时。

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观摩ASIMO机器人
但是ASIMO已经在2018年停产,波士顿动力则是在2017年被出售给软银后,于2021年再次被卖给韩国现代汽车。这些在当时作为技术标杆的企业,最后似乎变成了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成为了多年来萦绕行业的难题。
那么这次资本的热捧和“国家队”入场的背后,目前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是否真的不仅在技术上有突破,也能解决商业化难题呢?
宇树科技王兴兴就给出过这个问题的答案。
对于为何从只做机器狗转型到也做机器人,王兴兴表示,在2022年之前,虽然市场非常看好人形机器人这个产品,但是由于人形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控制技术都很难做好,因此无法承担实际的工作任务而很少有具体的产品问世,而AI大模型的出现则让人看到了这个曙光,多个客户的采买意向也让他下了做人形机器人的决心。
也就是说,人形机器人一直客观存在着客户需求,而AI技术的出现给予了机器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可能性,直接催生了这波机器人投资热潮。
随着AI大模型行业的高速发展,尽管AI+机器人虽然依然处在早期发展阶段,但人形机器人已经有了三类实际的商业化阵地:TO B刚需(汽车 / 物流)→TO B噱头(展览讲解)→TO C潜力(教育 / 养老)。
汽车制造业被视为当下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最为明晰的领域之一 。像优必选的 WalkerS、傅利叶智能的 GR-1 等国产机器人,已入驻蔚来、上汽通用等车企生产线展开实训,承担巡检、物料搬运及零部件装配(如安装车标、拧紧螺丝)等任务。不过,观察者网经了解发现,现阶段汽车企业对人形机器人的实际采购量大多维持在个位数水平。
在物流仓储领域,美国 Agility Robotics 的 Digit 机器人已成功进驻 GXO 和亚马逊的仓库,主要负责从移动货架(AMR)上取放物料箱的工作,凸显了人形机器人在协同现有自动化设备、完成 “最后一米” 搬运任务方面的独特价值。
然而,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表示,相较于制造业采购量寥寥的情况,在展览讲解场景中,却存在客户一次性下单几十台人形机器人的现象。不少企业表示,这类业务所带来的收入,已足以支撑企业实现部分自我造血。
在 TO C 市场方面,教育与陪伴机器人展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机器人 + AI”拥有众多切入机会,无论是 K12 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具身智能机器人都有望重塑教育格局。
智可派机器人副总裁潘峰对观察者网表示:“教育作为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机器人+AI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这个细分赛道,无论是K12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具身智能机器人将重塑教育的边界。”
而对于养老赛道,行业的认知共识则更加明显,宇树科技王兴兴就曾公开表示,机器人养老应该是100%的事情。
绘话智能团队研发人员对观察者网表示,其AI陪伴机器人“小白”通过主动对话机制解决了老年人“开口难”的心理障碍,并已经在上海浦东落地200-300台机器人投放。
华泰证券的研报也指出,随着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未来5年中国家用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或超20%,其中教育和陪伴机器人将取代扫地机器人成为行业最新的增长点。而国泰君安则直接指出,未来陪伴机器人在老年人群中的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200亿元人民币。
从实验室到量产线:机器人产业化的三重 “荆棘路”
多位行业人士对观察者网表示:虽然2025年被业界视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量产元年”,但整体看来,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用尚需磨砺。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仍面临技术与成本等多重制约。从技术层面来看,当前人形机器人在决策交互、运动控制和执行的核心系统等方面存在一定技术瓶颈。成本结构方面,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其整机成本逾40万元,其中执行系统关节模组成本占比就高达55%。
北京智同工大智能传动技术研究院院长张驰宇表示:“目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层面已经形成‘大脑—小脑—肢体’的完整技术架构,然而受制于训练数据量小、硬件待完善,人形机器人在真实落地场景所做的工作仍较为有限,需要企业在产品商用落地初期,就重视关键技术的创新与问题的解决。”
除了技术上的问题,在供应链层面,目前机器人也没有如新能源汽车一般的成熟体系供应链,成为了限制很多企业产能和成本控制的重大瓶颈。
北京加速进化商业化总监冯艺对观察者网表示:“由于各家机器人配件规格不一,且出货量相比传统机械零部件企业小很多,大部分企业很难有稳定的供应链保障,这也是目前行业机器人量产交付难的主要原因。”
以加速进化旗下BoosterT1机器人为例,这款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德国公开赛上夺得冠军的机器人采用23个自由度的机械结构,其供应链工厂超过100家,分布全国各地。

加速进化T1机器人作为ROBO LEAGUE机器人足球赛指定机器人本体
除了在硬件和供应链上的情况,AI的发展程度将成为未来机器人能力的关键瓶颈。
正如新能源汽车早期受制于电池技术,那时即便车辆设计再酷炫,没有适配的高性能电池,也无法实现长距离、高效行驶。人形机器人当前也面临类似困境,其“大脑”发育滞后,即便拥有精密的机械硬件,也如同给跑车装上V8引擎,却用诺基亚芯片来控制,无法充分发挥硬件性能 。
“当前机器人智能化主流依赖数据驱动,像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人类自身丰富的动作数据本应是最佳学习样本,但将人类数据转化为机器可理解、学习的数据,这一环节存在重大缺口,严重制约着机器人智能化的发展进程 。”
上海青瞳视觉科技的负责人对观察者网表示,其从事的机器人动作捕捉相关业务覆盖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机构,随着市场对于人形机器人期待越来越高,对于动作数据,尤其是精确动作数据的需求也会愈发攀升。
生产人形机器人的魔法原子则表示,机器人硬件作为工程问题,无论是精度,负载还是寿命,想要提升都是可以预估和解决的,但是在AI模型、训练数据和场景部署等环节,很多时候都是盲区和卡点。
宇树科技的王兴兴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机器人行业目前最大限制是AI(人工智能)还“不太够”,真正解放机器人AI能力是“让它干活”,实现这一愿景不能只依靠大语言模型,需要发展真正的机器人模型。
这一判断导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推论:当AI足够强大时,对硬件的要求反而会降低 。强大的AI甚至能让一些原本因控制难度大而被放弃的、非最优的硬件设计方案变得可行 。这是一种“软件定义硬件”的思维,即优先发展机器人的“大脑”,大脑的进化将决定“身体”的形态和能力边界。
机器人行业的融资热潮,本质是资本对技术变革的前瞻下注,也是政策与市场需求共振的结果。从技术层面看,AI 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融合,确实为人形机器人突破 “动作笨拙、交互生硬” 的历史瓶颈提供了可能;从市场层面看,老龄化加剧、制造业升级等现实需求,也为机器人商业化铺设了潜在赛道。
但需警惕的是,任何技术革命都需经历“概念炒作 — 泡沫挤压 — 价值沉淀”的周期:当融资额与量产交付量、当实验室数据与真实场景适配度仍存在显著落差时,行业更需要回归“技术落地优先于估值狂欢”的理性逻辑。毕竟,机器人产业的真正爆发,从来不是资本排行榜上的数字游戏,而是能否在工厂产线、家庭场景中,切实解决“替代人力”“提升效率”的本质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