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社融增量超22万亿元!央行表态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发布日期:2025-07-14 22:12:00     阅读量:0

7月14日,2025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重磅发布。6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8.9%和8.3%,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高0.8和2.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

在7月14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评价,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合理增长,金融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较上年同期回升,保持流动性充裕。上半年信贷呈现“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的特征。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则强调,从上半年的金融数据看,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明显。

政府债融资拉动社融增长

“总体看,上半年金融总量合理增长,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回升向好。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平稳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闫先东表示。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0.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113.95万亿元,同比增长4.6%,较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回升2.3、6.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1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上半年净投放现金3633亿元。

在闫先东看来,M2较上年同期回升,一是政府债券靠前发行,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增加较多,相应的货币派生增加。上半年,政府债券发行较多,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增加6.01万亿元,同比多增3.19万亿元。二是信贷平稳增长,对货币派生也有支撑。此外,上年同期整治资金空转的措施使得上年同期货币供应量基数较低。今年企业存款增长恢复,推动货币供应量增速回升。上半年,企业存款增加1.77万亿元,同比多增3.22万亿元。

对于M1增速上行,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补充解释到,一方面在于化债进程持续推进,财政资金拨付落地和使用对相关企业活期存款形成一定支撑。另一方面,季末理财等表外产品资金季节性回流驰援存款,表现为非银存款与一般存款间跷跷板效应。此外,去年二季度企业活期受整顿存款“手工补息”影响较大,低基数效应下,6月M1增速延续回升。

再看社融数据,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2.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4万亿元;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0.22万亿元,同比增长8.9%。这已是新增社融连续第7个月实现同比多增。

社融的增长仍主要受政府债券融资拉动。闫先东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前发力,金融体系强化配合,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多增较多。上半年,政府债券净融资7.66万亿元,同比多4.32万亿元。其中,国债净融资3.37万亿元,同比多1.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净融资4.29万亿元,同比多2.52万亿元。同时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稳固。

温彬预测,三季度超长特别国债继续发行,新增专项债发行将进一步加快,预计政府债净融资规模超过4万亿元。其中,8—9月将再度迎来年内供给高峰,月均净融资规模或达1.5万亿—1.6万亿元。同时,债券发行利率整体低位以及科创债发行主体进一步拓宽下,产业债和科创债发行有望延续放量趋势,继续对社融增量和增速形成支撑。

信贷总量增长、结构优化

对于2025年上半年信贷投放情况,闫先东则评价为“总量增长、结构优化”。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据此计算,6月贷款新增2.24万亿元。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7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17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6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331亿元。

可以看出,企(事)业单位贷款是信贷增长的主体。其贷款增加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9.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6个百分点。在这之中,中长期贷款又是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的主要构成,表明金融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从6月单月来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了400亿元,结束了此前连续四个月的同比少增态势。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这得益于5月出台实施的一揽子金融支持举措效果逐步显现、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贷款持续拨付、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大规模设备更新加速推进等因素,支撑中长期贷款需求。

从行业投向看,同样显示贷款行业结构持续优化。闫先东透露,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等重点领域。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上半年增加9207亿元;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上半年增加2.18万亿元。

整体来看,6月新增信贷表现“亮眼”,源于多重因素。客观上,6月为传统信贷大月,在指标考核、同业对标、年中业绩表现等多因素驱动下,银行贷款投放通常会季节性明显回升。温彬总结信贷增长原因,还包括去年同期监管治理资金空转、加强金融数据“挤水分”,导致去年6月新增贷款基数明显偏低;四家大行的5200亿元定增注资于6月落地,可有效补充其资本金,对月内及后续信贷投放形成较强支撑等。

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

事实上,保持较好增长态势的金融数据,背后是货币政策稳步发力。

在今年以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一揽子金融政策持续显效。降准落地、人民银行综合运用买断式逆回购、MLF等政策工具,实现了中长期流动性净投放,银行负债端压力有效缓解,有助于加大信贷投放能力;5月政策利率和LPR报价下行10基点,降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数据显示,1—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大约为3.3%,比上年同期低约45个基点,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60个基点。

“从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看,货币政策的传导是需要时间的,已经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还会进一步显现。”邹澜指出,下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关注评估前期已实施政策的传导情况和实际效果,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更好地推动扩大国内需求、稳定社会预期、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具体来看,总量方面,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持续营造适宜的金融总量环境;结构方面,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方向,聚焦科技创新、扩大消费、民营小微等方面,强化政策协同联动,用好用足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传导方面,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更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维护银行业市场竞争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资金空转,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与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不同,从人民银行2025年二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到此次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均未再提及“适时降准降息”,而是改为“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在王青看来,这意味着短期内下调政策利率的可能性不大。不过,在国内物价水平偏低的背景下,着眼于有效提振内需,缓解外部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预计下半年人民银行会继续实施降息降准,且后续还有可能恢复公开市场国债净买入,替代降准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流动性。

“综合各类因素,下半年货币政策在‘适度宽松’方向有充足空间,全年新增信贷、新增社融都有望恢复一定规模的同比多增。”王青说道。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董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