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 他们以爱之名为生命续航
发布日期:2025-07-14 19:25:00 阅读量:0
7月14日,商丘某医疗单位职工刘弓铭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成为河南省第1546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而同一天,郑州“00后”志愿者小李也为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火种”,成为郑州市第539位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用行动诠释着“00后”的责任与担当。
——“我愿意捐献!能挽救一个生命,这件事值得做!”

2022年9月,刘弓铭在单位组织的公益宣传活动中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能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他当即决定登记采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捐献志愿者。
今年5月,正在工作的刘弓铭突然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短暂的惊讶过后,他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我愿意捐献!能挽救一个生命,这件事值得做!”
当刘弓铭将这个消息告诉家人时,起初家人因不了解捐献流程而担忧。作为医疗工作者,他耐心地用专业知识和真实案例向家人解释:“现在的捐献技术很安全,就像献成分血一样。”最终,家人的顾虑被打消,转而全力支持他的决定。妻子更是坚定地说:“放心去吧,家里有我!”

尽管医务工作繁忙,刘弓铭仍积极配合完成捐献前的各项准备。当得知受捐者是一名儿童时,他更加动容:“这不仅是在挽救一个孩子,更是在守护一个完整的家庭。”
在注射动员剂期间,刘弓铭出现了轻微不适,但他始终保持着医者的从容:“这点反应很正常,想到能救人,什么都值得。”7月14日,经过4小时的采集,这份“生命种子”被紧急送往患者所在医院。
——一张宣传海报与“生命之约”
“2022年我上班时,看到单位门口贴了张海报,说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能配型救人,下面还有个二维码。”郑州志愿者小李笑着回忆,“我平常没事就去献血,医院、街头的献血车都去过,总看这类宣传,知道这是好事。当时啥也没想,掏出手机扫码填了信息,之后又找时间到献血屋留了8毫升血样,就这样加入了。”
他说自己从没琢磨过“配型成功”这回事:“就觉得是随手做件小事,跟献血一样,能帮到别人就行,哪敢想真能用上啊。”这份“没想太多”的善意,在三年后结出了温暖的果实。
2025年4月的一个下午,正在岗位上忙碌的小李接到了郑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工作人员说,有个患者和您初步配型成功了,我当时一下子就站住了。”他至今记得那瞬间的心情:“又开心又激动,原来我真的能救一个人!”
电话里,工作人员仔细说明了捐献流程,询问他是否愿意继续。“能挽救一条生命,哪有不愿意的?”小李几乎没犹豫就同意了捐献。
接下来的日子,小李跟着流程一步步走:再动员确认、高分辨配型、全面体检……每一次等待结果,他都带着笃定。“有人问我‘不担心吗?’,说实话真没有。”他掰着手指算,“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把流程讲得明明白白,医生也说对身体没影响,我平常没事也健身,身体结实着呢。”
当所有检查结果都显示“合格”时,小李无比高兴:“那一刻就觉得,这事儿成了!我真能帮助一个血液病患者跨过这道坎了,太光荣了!”
成功完成捐献后,小李感觉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一身轻松:“希望患者早点好起来,往后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要对以后的生活乐观面对,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郑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表示,小李的故事正是无数普通志愿者的缩影:“他们或许没说过豪言壮语,但在‘救人’这件事上,总能果断站出来。这份‘没想太多’的善意,恰恰是最动人的担当。”
记者佑龙 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