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已经开场几十年
发布日期:2025-08-08 17:30:00 阅读量:0
作品跨越小品、电影和话剧三大领域,从大银幕和小荧屏消失多年后,带着在小视频平台积攒的人气和舞台上积累的更加文艺的腔调,重返大银幕的陈佩斯,绝对是中国喜剧的标志性人物。从匮乏时的石破天惊到洪流中的清流,你得对这位中国内地的“喜剧之王”竖个大拇指:有点东西。

主角与配角
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小品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央视春晚最令人期待的节目。这二位的小品,开创了中国电视小品的黄金时代。
陈佩斯塑造的配角,身上有着狡黠、笨拙却充满生命力和生存的智慧,朱时茂则常代表权威或正统,甚至是有点洁癖的人,形成鲜明对比。1984年的《吃面条》被称为中国电视小品里程碑之作,每每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无实物表演”,但是我个人并不觉得肢体和表情带来的喜感就多么高级,像《羊肉串》《警察与小偷》《王爷与邮差》等等作品,反倒让人觉得太依赖肢体表演。
彼时的中国娱乐圈,还是贫瘠的。你回想一下,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没有什么金句,你让我从那些笑声中采撷几句,我能想到的是“怎么也没辆车让我指挥指挥”,和那句“我以为只有我这模样的能叛变,没想到啊没想到,你朱时茂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叛变革命了”。1990年的《主角与配角》绝对是陈佩斯小品生涯里,结构精巧的巅峰之作。这可能才是陈佩斯如今踏足话剧舞台每每提到的“结构喜剧”的精髓——剧情推进的逻辑冲突,身份错位带来的反差喜感。
1995年的春晚枪毙了两人的户外小品《赶场》,在元宵晚会亮相后,不得不说,那会的陈佩斯和朱时茂就已经非常有创新精神,称之为MTV小品,不知道合适不合适。1998年的《王爷与邮差》是一代黄金组合春晚小品的谢幕之作。

“二子”系列与市井喜剧
陈佩斯如何离开了春晚舞台,各种说法,就像后来陈佩斯离开了大银幕也有很多说法。我看到的一个说法是,在院线改革还没有实现的1998年前后,彼时的资本因为《甲方乙方》伤害了陈佩斯的作品。在冯氏喜剧之前,确实存在一个“二子”系列,单单靠着这个系列,是可以说陈佩斯在电影领域同样成就斐然的,那会我妈带我去“淮南市大通机械厂电影院”看电影,八成是看大片或者陈佩斯的电影。
大银幕确实是一个更大的舞台,陈佩斯自导自演的“二子”系列喜剧闻名遐迩,是中国本土的市井平民喜剧风格。据考证,“二子”这个角色出现得比较早,但这个懒惰、投机又本性善良的年轻人,在改革浪潮中左奔右突,面对生活窘境、父子冲突、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摩擦制造喜感,而且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作品一样,对社会不良风气进行了有力揭露和讽刺,说实话,那会的好多影视作品,下手是真狠。陈强饰演的老奎与二子之间既冲突不断又深沉的父子情是系列的情感主线,各种创业各种折腾。我记得的一句台词不知道为什么是梁天的那句“二子,我是真喜欢英子”。
《父与子》《二子开店》《傻冒经理》和《爷俩开歌厅》等等,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萌芽时的混乱、机遇与陷阱,老一辈与以二子为代表的新一代的观念冲突,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色彩。谈不上深刻,但是喜剧的大旗是扛起来了。像《孝子贤孙伺候着》也堪称黑色幽默杰作,对丧葬陋习和某些人借丧事敛财、争面子的丑态,也进行了讽刺,最终以一场荒诞的“活出殡”闹剧收场,暴露了人性虚伪和利益纠葛,喜剧外壳下包裹着沉重的社会批判。虽然没有《大腕》那么密集的笑点,但是作为创作者,陈佩斯还是走得比较踏实的。

电影和话剧
到话剧这儿,就得叫戏剧艺术了,必须要严肃起来。这么些年,听到陈佩斯的名字,是因为陈佩斯将主要精力投入话剧创作和演出,按照官方的说法,是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也就是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俱佳。从新千年伊始的《托儿》《阳台》,到“姊妹篇”《戏台》和《惊梦》,陈佩斯在各种平台表达着自己对于喜剧的看法。
《托儿》是陈佩斯话剧事业的开山之作,票房大获成功,讲述婚介所老板雇佣“托儿”骗人,最终自己也被更高明的骗局所骗的故事。《阳台》聚焦农民工讨薪这一社会热点,包工头老穆为讨薪爬上贪官处长家的阳台,意外卷入处长家庭内部的重重矛盾,一个封闭空间阳台在一天之内,浓缩展现了官场腐败、家庭伦理危机、底层维权困境等多重社会矛盾——也就是陈佩斯反复强调的结构喜剧,你可以明显感觉到,陈佩斯打破小品、电影时期摆脱不掉的动作喜剧的窠臼,完成了与时俱进。
2015年推出的《戏台》,可谓陈佩斯话剧艺术的巅峰之作,可以类比小品时期的《主角与配角》。《戏台》中艺术与权力的冲突,不懂装懂的军阀指手画脚,身份错位与荒诞感,送包子的霸王和角儿的错位,确实非常高级,京剧元素底蕴深厚,陈佩斯和杨立新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表演,舞台完成度非常高。老实讲,陈老师的话剧我就看过这一部,另外三部好像都没来过合肥。《惊梦》据说是《戏台》的姊妹篇,背景设定在解放战争时期,讲述一个昆曲戏班在战火中艰难求生,为不同阵营演出《牡丹亭·惊梦》。
话剧舞台上的陈佩斯是更犀利的,也确实能从故事表演上看到岁月带给陈佩斯的积淀,以前你可能还会在陈佩斯的表演上看到一些谐星的影子,但是到了话剧舞台上,立在那儿的陈佩斯确实是一个角儿。不能用“搞笑”来形容陈佩斯了,得用“幽默”这个词了,是逻辑冲突和叙事错位带来的更高级的那种喜剧。电影《戏台》已经被可能都没看过陈佩斯小品的年轻自来水们吹捧起来了,老实讲,他们如果看了更沉郁和端庄的话剧版《戏台》,定会惊为天人,就像看到现在的梁朝伟,哪里能想到这人以前是个纯谐星。
陈佩斯值得一期《艺术人生》,他身上能标注几个中国当代喜剧发展史的点,从春晚舞台的欢声笑语到电影银幕的跌跌撞撞再到话剧舞台的深沉思考,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你没有从一个喜剧演员的身上读出匮乏,眼前的这个老人脱胎于曾经的那个笑星。我得说,陈大愚培养得不错,就像陈佩斯也被陈强老师培养得不错。大愚,可能也包含着陈佩斯老师对自己“大智若愚”的期许。说起来,陈佩斯老师也是在与秩序的对抗中完成了蜕变,几十年说起来很轻松,个中甘苦只有陈老师自己知道。但他对此,已经沉默不语。 大皖新闻记者 蒋楠楠
编辑 崔恒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