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1亿元,不留名!重磅官宣:上海新增一处地标
发布日期:2025-05-19 09:35:00 阅读量:0
据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消息
昨天(5月18日)下午
复旦大学谢希德-俞吾金哲学发展基金
(第二期)捐赠签约仪式举行
一位热心的复旦校友
为基金捐赠1亿元
支持哲学学科发展
却不留名出名,不图回报
以两位大师之名命名的基金
时隔9年再添1亿
复旦哲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最早的三家哲学系之一,1956年哲学系成立,2006年哲学学院成立。2016年,复旦大学哲学建系60周年、建院10周年之际,捐赠人出资3000万发起谢希德-俞吾金哲学发展基金,支持学院的学术建设与人才培养。
谢希德是复旦大学老校长、半导体之母,俞吾金则是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哲学界著名学者,两位大师名声远扬,桃李天下。
这位匿名捐赠人表示,设立该基金是表达对谢希德校长和俞吾金教授的敬意,表达对人文精神和哲学事业的尊崇,同时也是对复旦哲学学科的发展寄予厚望重托。

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俯瞰图
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来临之际
不少校友为母校捐赠款项
据复旦大学此前消息,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来临之际,复旦大学材料系高分子专业1985级校友李平、历史学系1986级校友廖梅夫妇决定为母校一次性捐赠10亿人民币,支持建设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
在纪念建校12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助力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创新。基金首期筹措资金1亿元,由1984级新闻系两位校友——新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曹国伟、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联合捐赠。
复旦大学重大官宣:
正式开放“复旦源”!
上海新增一处地标
昨天(5月18日)
被列入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
"复旦源"正式揭幕啦!

以校园内相辉堂草坪为中心
包括校史馆、科技成果馆、
博物馆、艺术馆、
校友馆、特藏档案馆在内的
“一源六馆”正式启用并面
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
什么是“复旦源”呢?
它坐落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最西侧
1918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李登辉先生向社会募资并于1922年建成了复旦大学江湾校舍,史称“江湾校址”,即今日邯郸路校区相辉堂大草坪四周区域。此后历经百年,这片建筑群成为校园内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认为是复旦精神的溯源地。

2023年,“复旦源”历史建筑群入选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当年年底,复旦大学就正式启动“复旦源”教育历史文化遗存区域的活化焕新与功能化建设。
焕新的“一源六馆”与国内顶尖博物馆、艺术馆合作,集聚了上海优势文化资源,同时也融入了复旦大学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成就,形成城市与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叠加效应。

校史馆新馆中,复旦120年发展历程中的珍稀史料展示了中国高校教育救国、开拓创新、自立自强的奋斗历程。展品以“教育报国、自立自强”为主线, 有存世最早的复旦文凭、载有陈寅恪和竺可桢成绩的《考试等第名册》、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校名手迹复制件以及我国第一支医用封闭式热电子X光管实物等一批镇馆之宝。
毛主席为复旦大学题字
复旦公学《考试等第名册》(1908年)载有历史学家陈寅恪、气象学家竺可桢的考试成绩:“陈寅恪 九十四分六,竺可桢 八十六分六”
100号相伯堂则是博物馆,开幕展览“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溯源展” 利用考古发掘成果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灿烂成就,让公众充分感受中华文明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艺术馆依托哲学学院和艺术研究院等院系,致力于打造学术-艺术融通的文化中心。开幕展“日月复光华”邀请观众沉浸朱东润先生书法的金石风骨,感受王蘧常先生章草的浩然之气。

校友馆前身则为1922年落成的“奕住堂”,是展示校友工作与校友成就,促进校友交流合作并承载校园文化传播与创新的综合空间,除了展览之外,还有不同规模的会议室和沙龙休闲区,包括咖啡吧和茶室,供校友来访和活动之用。
特藏档案馆收藏来自建校以来的丰富档案资源,包括书画、名人手稿、名人手札、珍贵书刊等,真实记载了几代复旦人坎坷办学、发奋图强的历史,也蕴含着丰富的学校文化和传统。
科技成果馆则展示了极宏观到极微观的基础研究创新,从信息技术到人工智能,从生命健康到科学装置的重大技术突破,生动诠释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表示,“复旦源”不仅是校园文化地标,也是城市文化名片;不仅是学校育人场域,也是市民共享空间。“复旦源”的启用和后续运营,将为上海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作出新贡献。
场馆不仅向校内学生开放
即日起也通过“复旦源”小程序
面向社会公众
定额开放每日预约参观

有机会获小坊送出的礼品
坊友们千万别错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