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银龄守护者”“数字养老师” 上海这所高校成立智慧康养与教育学院
发布日期:2025-05-10 13:16:00 阅读量:0


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专业护理人员仅3人,缺口高达550万。在上海市中心城区静安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40%。他们需要的远不仅是生活照料,更是心灵的慰藉与尊严的守护。为了培养更多的“银龄守护者”,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智慧康养与教育学院昨天正式成立。

今后,在静安区域养老党建联盟引领下,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将携手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及6家产业基地,通过四方联动智慧养老教育发展新路径,为智慧养老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产教融合 打破校园和行业壁垒
“我们期待建立双向赋能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进一步深度融合,将一线的最佳实践提炼成教学标准,真正实现同频共振的产教融合新生态。”上海行健学院校长黄群认为,要培养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智慧养老人才,必须打破校园与行业的壁垒,让教育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因此,在静安区教育党工委的指导下,上海行健职业学院申报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并联合上海凯成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智慧康养产业学院”,合作培养智慧养老服务人才。学院将与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课程开发、师资共享、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也将与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欧葆庭(上海)投资有限公司、上海(闵行)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基地、上海百行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战略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技术赋能 培养“数字养老师”
“面对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浪潮,人才培养必须率先突破传统模式,积极构建‘技术赋能+场景重构’的新型培养范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职教处处长马建超提出,具体而言,在专业教学中可以配置健康监测机器人、VR康复训练系统等数字化装备,打造三维实训空间,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虚拟养老院场景,通过“数据驱动+情景再现”方式提升学生应急处理能力,并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数字技能模块,培养兼具传统照护能力与现代技术素养的 “数字养老师”。
在行健的课堂,这样的畅想,正在变成现实。“建议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在小区里慢走,或者选择打太极拳,它动作舒缓,能活动全身关节和肌肉,以下表格是基于您的健康监测数据提供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活动现场 ,一个名为“康宝”的智能体正根据老年人的健康数据提供康养建议。行健学院智慧康养与教育学院潘太健老师介绍,“康宝”是由人工智能专业、软件技术专业、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等教师团队自主研发的,已完成高血压和糖尿病两大慢性病的问诊与知识问答功能开发,每种疾病积累超800条专业语料库,涵盖症状自查、用药指导等高频场景,与通用模型相比,它更垂直、更精准。

静安区教育党工委书记余文君表示,未来,在探索智慧养老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将立足于上海的“五个中心”建设以及静安区的“3+3”产业体系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以“政校行企”协同机制创新与 AI 技术赋能,为我国养老事业注入新动能。